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美联储印钞是美国经济开启动荡周期的诱因?

原标题:美联储印钞是美国经济开启动荡周期的诱因?停止印钞+缩减开支或是美国摆脱困境的良方

由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做法产生了历史上最大的债务泡沫,黄金期货交易价格创历史新高,这种现象被某些人称为“有点神秘”。

不过财经分析师斯图尔特·琼斯表示,这个“谜”早已被经济学定律解决了。但是唯一存在的谜是——和几个世纪的经济学智慧相反——为什么我们会首先允许集中式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琼斯表示,从美国建国初开始就对通胀导致的财产缩水持否定的立场,因为通胀相当于一种隐藏的税收,而美联储印钞是导致通胀最直接的原因。

琼斯还表示,自从美联储建立以来,美国经济就开始陷入了萧条和繁荣不断交替的局面,加剧了经济的动荡,而这些周期无一例外,最终都伴随着大量印钞导致私人财产缩水而告终。随着美国正处于史上刺激措施最为激进的时期,这可能加剧债务危机,并最终在印钞中导致大部分财富贬值。

基于此琼斯认为,除了美国应当缩减开支外,还需要限制美联储大规模印钞的权利,这才能将美国经济从繁荣和萧条不断交替的动荡局面中拉出。

美国建国初就对央行印钞持否定立场,因为认为会导致通胀致使资产缩水

斯图尔特·琼斯认为,随着近来美国的内乱和经济动荡浪潮促使一些人回首过去并反思美国建国初的主流经济观点。

尽管这些观点大多数都已经过时了,但是他们对于央行的警告确是异乎寻常的准确。

早在1787年8月1日,乔治·华盛顿在给托马斯·杰斐逊的一封信中写道:“纸币可能破坏商业,压迫诚信,并为各种欺诈和不公正行为敞开大门。”杰斐逊也反对这一构想,并警告说:“银行机构比常设军队更危险”。詹姆斯·麦迪逊称纸币为“不公正的”,并认为它将允许政府通过通货膨胀来没收和重新分配财产:它不仅影响土地的同等价值,而且对财产权的影响也很大。

换句话说,通货膨胀是一种隐藏的税收形式。华盛顿明白这一点。杰斐逊明白这一点。麦迪逊明白这一点。从那以后,几代杰出的经济学家(从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到F.A哈耶克再到默里·罗斯巴德都已经非常清楚地理解了这一点)。

稳健货币没有任何争议或神秘之处,稳健货币指的是由某种形式的安全、固定权重的商品支持的货币。黄金白银以某种方式被珍视了6000年,作为货币使用了大约2600年。随着对美元的信心继续暴跌,市场不仅对黄金和白银抱有更多信心,而且对一些具有黄金许多特征的加密货币也抱有更多信心。

美联储的建立和金本位制的结束,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萧条和繁荣不断交替的动荡局面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和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的总统任期内推出了极度压制性的货币政策。1838年,参议员约翰·c·卡尔霍恩(JohnC.Calhoun)表示:“刺激的本质是先刺激,然后抑制。没有什么比货币的扩张和贬值更有刺激性了。它创造了一种繁荣的假象,使一切都在运转。随着物价上涨,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越来越富有了。”

七十五年后,威尔逊政府通过《联邦储备法》和《收入法》分别通过建立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和所得税来触及财产权的核心。然后在1933年,罗斯福发布了第6102号行政命令,要求美国人向美国政府交出大部分黄金。不久之后,国会通过了1934年的《黄金储备法》,人为地提高了黄金价格,并保证每盎司黄金能获得14.33美元的利润。

最终,在1971年,尼克松(RichardNixon)承诺通过关闭金本位制,永远使黄金与美元脱钩。美联储与联邦政府之间这种不自然的联盟并没有迎来经济稳定的新时代,而是造成了繁荣-萧条周期恶性循环。其后果不仅是通货膨胀和贬值(两者都剥夺了人们的购买力和储蓄);现在,每当经济萧条到来时,政府被允许做两件事:扩大其权力和税收,随意支出而不必担心问责制。

换句话说,货币的每一次膨胀都伴随着政府权力的膨胀。

美国目前史无前例的刺激措施可能会加剧资产的贬值,因此缩减开支+停止印钞是解决办法

随着今年疫情导致美国采取了限制措施,美国二季度GDP遭遇了史上最大的降幅,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36%。随着美国的债务接近27万亿美元(正在制定更大的支出法案),可以预期如此大举支出的日子最终将会停止。

如果持续扩大支出,那将导致美元和货币体系空前崩溃。在这种情况下的最终危险是:政府最终没收了绝大多数甚至全部私有财产,以偿还国家债务。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汉斯·森霍尔兹(HansSennholz)所说:“政府债务是政府对个人收入和私人财产提出的要求,是未付的税单。”

这就是为什么大幅缩减政府规模是让美国走出这种疯狂、过时的萧条-繁荣周期的关键所在。琼斯表示,为了让美国政府履行其捍卫自由的核心职能,必须按照美国建国初所规定的禁止通过不受限制的印钞来间接没收财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更加稳定的运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