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为什么粮食进口不等于粮食缺口?

原标题:食为天︱为什么粮食进口不等于粮食缺口?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似乎很容易被粮食安全问题所困扰。一个主要的担忧在于,中国农产品大量进口,尤其是大豆大量进口。

根据笔者计算,如果把进口农产品折算成耕地面积,大致为12亿亩,2019年我国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亿亩,这么算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自给率为67%。

这个数据怎么看呢?

如果把“农产品进口”默认为“农产品缺口”,你很可能会觉得形势严峻;但如果知道人口1.2亿的日本食品热量自给率不过四成,却也没有饿殍遍野,你可能又会松一口气。

那么,“农产品进口”到底等不等于“农产品缺口”呢?答案显然是“否”。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进行比较。

先看概念层面。农产品进口是双边贸易的结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你情我愿。之所以能大量进口,既是因为中国有购买力,也是因为国际市场上供应充足。

不妨做一个极限设想,去年我国大豆进口8851.1万吨,按照“进口=缺口”的思维,缺口为8851.1万吨;假设明年国际市场上突然不出口大豆了,我国进口量骤降为0,按照同样的思维,是否说明大豆就不存在缺口了?显然不能这样说。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农产品净出口国,直到2001年底加入WTO,才逐步变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在拐点的2001年,中国人口13亿,耕地面积大约为18亿亩,总种植面积23亿亩,国内人口和农业生产资源和现在差不多,不过却是农产品的净出口国,那是不是说明当时我国不存在农产品缺口呢?显然也不能这样说。

农产品缺口是一种供需失衡的状态,指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或者潜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当前,全球仍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和营养不良,这部分人群存在粮食缺口。而之所以存在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进口的能力,说白了,是没钱买粮。

从概念上讲,农产品进口与农产品缺口不仅不能等同,甚至属于不同的讨论范畴。如果混淆了概念,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甚至政策误导。

接着看度量层面。农产品进口的时间度量以年度为单位,这样划分显然是为了便于统计,不仅进出口贸易,社会生产、人口增长等等,都以自然年度为单位。再者,自然年度循环往复形成了节律,也方便比较——如果切分成季节,有一些东西就不好比了,比如一季度和二季度的粮食产量。总之,年度农产品进口是一个统计数据,以年度计量农产品进口是出于简化认知和经济分析的需要。

而农产品缺口很难用“年度”来度量。道理很简单,人几天不吃饭就会饿死,用不了一年。当前我国农产品综合自给率是67%,,如果不进口的话,从机械统计的角度,我们可以推演出三种场景:一是当年所有人每天减少一顿饭;二是当年减少1/3的人口;三是当年所有人4个月不吃饭。即便只是假设,我们也知道这种场景过于荒谬了,原因就在于缺口的时间度量出现了问题。

假如粮食不进口了,更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人们降低食物消费,食物浪费消失了,国内农业投入和生产迅速增加,几个月后农产品供求重新取得平衡,缺口消失。所谓“年度农产品缺口”,不存在的。

再看属性层面。农产品具有自然和商品两种属性。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就越是强调粮食的自然属性,亦即提供生物存续的营养的属性。在相对困乏的社会里,食物、水源等不仅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刚性要素,甚至也是发展目标本身。我国改革开放就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第一步的目标。

在一个以吃温饱为目标的社会里,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亦即恩格尔系数,甚至会超过80%,而粮食的缺口往往也更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目前我国食品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已经降到30%以下,对于食品,人们的要求不再是“够吃”,而是 “实惠”“健康”或者“好吃”,相应地也就更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属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农产品的缺口很小或是不存在,包括进口在内的农产品贸易却更为繁忙。

简单说,“缺口”对应的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阶段,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突出;没进口,缺口不会消失,有进口,或许还能填补一二,比如在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进口”则与购买力成正比,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属性,我国从过去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发展成为今天的农产品净进口国,原因也正在于此。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做一小结:

当前农产品综合自给率67%,接近1/3的农产品来自进口。这部分农产品不进口,完全由国内生产行不行?当然可以,但结果就是农产品价格至少翻番。之所以不自己生产,是因为自己生产不合算,或者说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比如说自给率最低的大豆,不是我们不会种,而是国产大豆太贵了,同样的产品,只用一半的价格就能从巴西或是美国买到。

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我国国民的食物营养水平处于黄色人种的最高水平。无可否认,这得益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效率提升——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带来了收入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参与全球农业生产分工使得农产品价格相对下降,最终令进口12亿亩耕地资源成为可能。

也许有人还是不放心——外部环境不好,不让进口了怎么办,那不就成了缺口了?

关于极端情形,前面我们已经推演过,大致说来中国的食品消费水平会短暂地倒退回2001年,但不会造成大规模饥荒和普遍性营养不良。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环境不好,大概率并不会导致对华农产品禁运。中美贸易战这些年,特朗普政府多次升级对华高科技禁运,但在农产品贸易上恰恰反过来,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甚至要求中国把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目标设定在2013年创纪录的290亿美元基础上再提高25%。

农产品毕竟不是高科技,不那么容易被人卡脖子,因此武器化的价值也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更何况农产品出口国的农民也是要卖粮过日子的。

-----

作者胡冰川,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