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厦门国际银行新员工挨的这一巴掌很响 但很遗憾银行根本没听到

新员工挨的这一巴掌很响,但很遗憾,银行根本没听到

原创你的毯叔

来源:毯叔盘钱

银行新员工因为聚餐不喝酒竟然遭到领导掌掴,想必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了。

来龙去脉我也不再多说。事件发酵几天后,24日凌晨,涉事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终于发出了公告。

我们来看看银行自己的处罚结果。

划重点: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二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

等等,就这?一个巴掌就换来了这?

还不如干脆让几位领导各自罚酒三杯呢。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我倒是一点也并不惊讶,因为跟我预想的一模一样:

新员工这次挨的巴掌很响,但其实,银行根本没听到。

“扣罚涉事领导两个季度绩效工资”,听起来哗啦啦很多钱的样子,但实际上就那么回事。

我翻了翻厦门国际银行的2019年年报,一共员工5692人,总薪酬支出18.68亿,人均税前收入为29.36万,月薪接近2.5万元。

在银行内部,工资一般包含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虽然不知道这位“掌掴”的某领导具体属于哪个岗位,但两个季度绩效工资就算往多了算,撑死也就10万上下。这对动辄年薪几十万的银行领导来说,根本谈不上伤筋动骨。

我还注意到此次事件中的一个细节。

这次聚餐发生在北京盘古七星酒店,其下属餐厅人均消费从600元到1800元不等。

公告中说,这仅仅是“营业部某领导及该支行个别员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

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如果是非公款聚餐,那就是领导自掏腰包,随随便便就能请员工吃个大几万的晚餐,罚一两个季度的绩效工资自然也不是什么大事。

另外,最最关键的是,这次的处罚结果,通篇读下来,只涉及罚款,不涉及职位。

要知道,在银行最重要的从来不是钱,而是“职位”。工资没了可以再挣,绩效没了可以再拿,只要职位还在,工资绩效还不是源源不断地来么?

所以,厦门国际银行憋出来的这个所谓处罚,刑不上痛处,最多只是摆摆危机公关的样子罢了。别说把当事人辞退了,连降职处分都没有,算什么诚意?

对了,这次事件中除了领导,还有几位“追骂至电梯”的同事,在处理公告里,你看到对他们的处分了么?并没有。

所以啊,洗洗睡吧,等过一个月,风波散去,没有人再去讨论这个丑闻,银行的上层们依旧把酒言欢,该咋样咋样。而公告上被处罚的领导们,顶多换个支行,说不定还借此升职了呢。

这件事件中,真正被处罚的人到底是谁?

表面看,打人的领导是被罚了款,可实际呢?你品,你细品。

这位新进银行的员工,把事情捅的那么大,微博还上了热搜,彻底成了行里的名人。以后走在行里,能不像名人一样被同事们围观,讨论和指指点点么?

另外一点,别忘了,犯事的领导以后依旧是他的“领导”,鬼都不用想,他在公司能发展地顺利吗?

就算是侥幸换了部门,如此“不懂人情世故”的员工,在社会关系复杂的银行里,未来哪个领导敢“委以重任”?要知道,在银行很多时候,防自己员工比防着外人更可怕。

最后,极大概率下,这位新人会被逼走,甚至在整个银行体系都找不到工作。

分行领导和相关人员看似被处罚了,新员工的正义看似被伸张了,但最后呢,被逼走被伤害的人,还是他。

对体量庞大的银行而言,无非就是丢掉了一个不听话的新人。风声一过,还有大把大把的新人在等待填充这个职位。

而对个人而言,确是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

细思之下,令人窒息,又何其可悲。

仅2020年以来,类似这样的事情就不止一例。每当银行出现负面风波,最后受死的永远是员工。

中信银行,宁波银行,这次的厦门国际银行,一个接一个地出事。但过不久我们就会看到,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安然无恙。

当初宁波银行员工跳楼事件,奉行狼性文化的银行,职场PUA的领导,哪一个能脱了干系?

按理说,银行要担责的,该整改的整改,该辞退的辞退。

但后来,什么结果也没有,没有人道歉,没有人负责,更没有人被处罚。

跳楼的员工去世了,几个月过去,宁波银行就像无事人一样,继续安然无恙地开展校招。

再也没人记得,当初的宏毅也是一个管培生入职,一心想做出成绩的的年轻人。

还有中信银行信息泄露事件。

从法律角度来讲,银行的基层支行是没有存款数据查询权限的,如果没有授权进行查询,中信银行总行和上海分行都是违反合规的。

但中信银行肯伤及上层么?当然不能。

于是,低眼一瞅,从员工里挑出背锅侠,把涉事员工和支行行长处分了事。

仔细看这封致歉信,意思就是:这次是个别员工出了错误,我们没有监管到,以后一定加大培训和监管,已经按照制度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把支行行长撤职了。

请问这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

但涉事员工和支行行长又敢说什么呢?保持沉默也许风声过了还能换个地方上班,说了可能职业生涯就结束了,说不定还要把你扭送司法机关。

这个背锅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谁让你倒霉呢!

然后,至于中信银行侵犯他人隐私,肆意信息泄露这种事,很可能继续上演。

如果再发生这种事儿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再换个倒霉蛋呗。

说实话,最开始看到“劝酒打人”的消息刷屏时,我还以为是假新闻,想让子弹飞一会。

我无法想象,一个新员工竟然会因为不喝领导敬的酒而被当众扇耳光,一口一个“你妈X”,被不停地辱骂、羞辱和殴打。

但再一想,这位领导操作的如此肆无忌惮和大言不惭,估计这事儿发生也不是第一次。

联想到之前的宁波银行,中信银行,我脑子里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偏偏在银行,这样的恶性事件比比皆是,这种对个人意志的践踏无处不在?

原因很简单,因为银行是国家的经济支柱,绝对不会垮掉。

在银行,是否做得好,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取决于你拿到怎样的资源。

而银行的资源在谁手里?

资源在老一辈的手里,稍微向你倾斜一点,你就能完成业绩;要是想整你,你做出来的业绩最后算不到你头上,你还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份。

在银行,掌握了资源就掌握了人。

再加上,银行上下级关系明确,上级对下级的考评和晋升都有很大决定权。

所以大部分时候,新人只有屈从的份。

如果一个企业凭能力说事,工作就是工作,企业就会有分寸感,不敢把你怎么样。

可如果一个企业凭资源说事,工作变成了利益交换,上司往往会得寸进尺——你的成功都靠我,你还不任我摆布?

表面上,这次银行领导劝的是酒,其实是一种强人所难的服从性测试,一种权力的精神满足。

在他看来,你始终是个工具,是压迫和剥削的对象,你的存在就是为他服务的,他会对你提很多的要求,但对你的利益却熟视无睹,甚至对你的尊严进行践踏。

所以,当他被拒绝后才会感到丧失了尊严,丢了面子,才会狂怒羞辱别人,让对方敬酒不吃吃罚酒。

越是封闭的圈子,类似的“酒桌文化”越严重。

而银行恰恰就是这样的圈子,这才是在“劝酒事件”在银行频繁发生的真正原因。

今天我说了这么多,外界对银行的指责也很多,但说真的,银行在乎吗?

银行根本无所谓,你以为这声“巴掌”打得很响,其实银行根本听不到。

银行的国家经济支柱性质决定了,就算它有再大的毛病,它始终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你不想干的活有的是人想干。

所以这造成了什么?犯的错我承认,我让新员工、替罪羊背锅;但是毛病呢,我也肯定不改,反正有的是人进来,一切还是照旧,一切还是循环。

你巴掌打的再响,说我的毛病再多,我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

当然,顽疾不是一巴掌能解决的,这事得慢慢来。要等到一个新的群体,对上一代群体的慢慢对抗和消解;要等到一个新的行业玩法,把旧有的糟粕规则全部打破。

不过,虽然银行听不到这个“巴掌”,但你自己要能听到。

你要听到,这次的“劝酒事件”并不是孤例,这次爆出来,也只是碰到了一个未经驯化有勇气说出来的新员工,如果工作了三五年,对银行有了羁绊,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那记“巴掌”可能根本就不会让你看见,因为那杯酒肯定被劝了进去。

在冰山下面,还有更多你看不到的沉默者。

是时候给银行祛魅了。银行是好,是整个社会和家长趋之若鹜的目标,但陈旧的制度和腐朽的潜规则,是否值得一个年轻人为此不顾一切?

我们来到社会工作,究竟要的是什么?是能力的提升,是经验的见长,还是表面上的稳定,体面和背后的千疮百孔?

我并不是否认银行的工作,只是想告诉你,作为年轻人,你要忠于的是自己的职业,而不是过度忠于某个组织。

因为组织始终是为了它的利益考虑的,员工归根结底只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而已。

只有当你在更大的市场,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权的时候,当你面对不公或羞辱,才有资本对它大喊一声“Fuck you”,然后没有后顾之忧地转身离开。

今天的这声“巴掌”惊不醒银行,但我希望它能惊醒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