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上市首日就开板 打新策略需要调整了

来源:中国证券网

在股民的认知里,打新在A股似乎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不过在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定价、交易等制度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上市首日开板、次日开板、连续杀跌、日内巨震的新股近期也多了起来。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打新策略也需要调整。新股如何申购、中签后何时卖出,都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90后华金证券新产业首席分析师盖斌赫认为,注册制下,释放了很多新股市场的参与红利,但是市场化之下新股产生二八分化,价值挖掘和风险发现变得尤为重要。

他认为,无论是从底仓风险控制、中签率还是实际收益情况,网下打新都更有优势。“投资者可以通过打新基金参与网下打新,其实相当于是买了一个收益比较高的低风险型理财产品。”

网下打新确定性高,收益较为可观

“对于普通投资者,网上打新偶然性比较大,且需要相应市值的底仓,存在一定的波动风险,而网下打新只要询价入围即可获配。” 在盖斌赫看来,普通投资者通过打新基金参与网下打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有专业的投研团队做好底仓管理,又能享受到打新的红利。

而从收益率的角度来看,网下打新的收益率也非常可观。据他测算,以2亿元规模的基金为例,2019年7月至12月科创板网下打新收益率可达11.59%(全部命中),相较于沪市主板全年的1.14%极为可观;2020年初至8月底收益率12.64%(全部命中)。

“打新基金”并不是一个常规的基金分类,如何挑选成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盖斌赫认为,可以重点关注1.5亿至2亿元规模的、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可以同时参与科创板和创业板双边打新的基金。

具体而言,他认为在挑选打新基金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金经理的底仓配置风格以及基金经理对于底仓管理的历史数据。打新产品最大的风险其实就在于底仓的波动风险;

二是,打新参与度以及入围情况。科创板和创业板是否都在参与,最好选择两个市场同时参与,而且有一定入围率的基金;

三是,基金规模相对较小。基金规模相对较小的产品,整体资金使用效率较高。但不宜过低,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入围率。

新股发行数量高企,涨幅二八分化

注册制审核制度下,新股加快了上市的“步伐”。盖斌赫统计发现,今年以来,除3、4、5月受疫情影响,科创板新股整体发行速度持续较快,每月均超10只,7月份科创板最高达28只,但是新股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网下投资者的收益提升。

盖斌赫认为,今年以来打新市场产生了两个新的显著变化。一是,由于注册制板块打新可观的收益率,参与网下打新的投资者同时攀升,单只个股的获配金额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二是,新股的稀缺性有所下降,新股基本面的差异导致上市后涨幅出现一定的二八分化。

面对“新股破发”的问题,中签投资者该进行怎样的打新策略调整?

盖斌赫表示,注册制板块新股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价格当天会完成调整,所以资金冻结时间变短。新股涨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大盘及市场情绪的影响。对于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上市减持,这部分投资者需要关注首日破发的情况。对于有一定研究功底的投资者可以后续择机减持。

“注册制下新股定价更加市场化,有利于投资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科创板和创业板,回归到价值判断上。一级市场的定价、是否要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后减持时点都要更加理性地去分析。”盖斌赫认为,现阶段上市的新股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二八分化的情况。随着资本市场更加市场化,价值挖掘和风险发现变得尤为重要。

市场情绪低迷时,是投资次新股良机

次新板块一向是市场资金热捧的板块。不过,注册制下冰火两重天,市场上部分次新股上市后股价持续走低,甚至有回调幅度50%以上的个股。近期,市场震荡盘整一段时间后,部分超跌的次新股又重新走强。

市场为何如此热衷炒作新股?盖斌赫认为,相比其他股票而言,新股具有流通市值小、研究薄弱、事件性驱动、涉及一二级市场利润分配、波动周期较短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决定了新股相比其他股票在短期内更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但是长期来看,伴随着研究的深入、二级市场了解加深,股价逐步回归到以基本面为主导驱动。

从二级市场交易角度,投资者如何参与投资次新股呢?盖斌赫认为,短周期内投资次新股,择时显得尤为重要。“典型新股的波动周期是上市之初在情绪的带领下走高,之后伴随情绪退却逐步走低,估值回落。当回归到合理估值乃至低估之后,投资者重新介入驱动第二轮股价的上涨。”

具体来看,首先选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传统新股为截至开板日涨幅),作为判断新股情绪最直接的依据。涨幅普遍较高则表明当前情绪高涨;而当市场情绪低迷,上市首日涨幅则普遍较低。

同时投资者可以结合当前阶段发行市盈率作为辅助指标,例如发行估值处于同行业平均乃至低估水平,则表明当前处于新股情绪周期低点。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讲,在情绪低迷期选择优质新股介入,则有望获得情绪回暖及估值修复带来的共振收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