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自贸区获批「2013年8月17日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位于南沙自贸区的南沙港集装箱码头。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珠海广丰跨境电商产业园海关分拣线。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4月21日,广东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7周年。在横琴新区自贸片区内,首笔3220万元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落地。这笔业务突破了传统融资模式,以租赁项下国内证福费廷模式办理,顺利将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融资租赁资产,转出至澳门金融机构。

“这一创新突破了传统融资模式,为盘活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促进粤澳金融资金资产双向跨境流动。”办理首笔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横琴分行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小循环”嵌套集团全球“大循环”,有利于大湾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深化与港澳规则、制度、机制连通贯通融通,推进粤港澳全面深度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挂牌7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交出亮丽“成绩单”:584项制度创新成果、全省复制推广146项改革创新经验、41项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案例、7个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逐梦前行

金融开放提速、外贸增长强劲、城市功能提升

加快打造高水平

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以开放促改革,以创新促发展。7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口岸统计数),同比增长29.9%;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925家,实际利用外资82.41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外资总额的18%。

广东接下来将全方位高水平谋划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粤西新片区创建,抓好复制推广改革创新事项清单落地落实,努力建成有水平有特色有实效的联动发展区。

金融开放:“跨境理财通”已办理4.86亿元

挂牌以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不断开放创新,探索了一批标志性项目。

粤港澳金融合作持续深化。自贸区三大片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截至2021年末办理汇划资金达4.86亿元;试点港澳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截至2021年已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17.8万户。

特色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南沙自贸片区累计注册融资租赁企业2209家,已累计完成178架飞机和81艘船舶租赁业务。前海片区深化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试点,QFLP基金规模达400亿元,获批QDIE额度19亿美元。横琴新区片区吸引33家涉澳跨境金融企业或服务机构入驻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范区。

贸易便利:推进“湾区一港通”

近年来,自贸试验区加快成为广东外贸快速发展的主力军。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规模达1026.7亿元,占同期广东外贸进出口的5.6%。

在跨境电商方面,南沙自贸片区推进“跨境电商出口退货监管新模式”,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约360亿元,同比增长73%。前海片区则全力打造跨境电商全业态中心,2021年验放全国首票9810(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报关单,实现跨境电商“购-展-售-退”全链条发展。

在保税业务方面,南沙新区片区创新“保税贸易分拨中心仓”监管模式,支持亚太塑料粒分拨中心建设,2021年基础胶粒等料件进出口同比增长32%。前海片区建设ICT(电子元器件)物料供应链中心,吸引华为、中兴、大疆、小米、荣耀等企业入驻。

贸易便利化背后,是海空港资源进一步打通,货物流转更加顺畅。据海关统计,在“湾区一港通”模式下,进出口企业整体货物通关周期压缩60%,报关成本节省约30%。

环境优化:再获68项省级管理权限

挂牌以来,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建成投入使用,广东自贸试验区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

在南沙新区片区,“一城四区”空间布局基本成型。蕉门河城市客厅、明珠湾起步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地铁18号线开通运营,“双环九射”市政主骨架路网基本建成。

在前海蛇口片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深圳机场卫星厅投入使用,新增旅客吞吐能力2200万人次;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开工建设,轨道20号线一期开通运营。

在横琴新区片区,优质生活空间初步显现。子期小学、子期幼儿园建成启用,哈罗礼德等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使用,横琴粤澳医疗卫生培训基地正式启用。

与此同时,随着软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升,自贸试验区越来越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持续优化的政务服务,推动营商环境实现跃升。目前,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限制性措施已减至27项,实现制造业项目清零。去年,省政府向自贸试验区下放第三批68项省级管理权限,赋予更大管理权限,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陈晓 宾红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