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软银遇困 ARM改嫁英伟达?

软银遇困ARM改嫁英伟达?

本报记者/秦枭/北京报道

“我是英国退欧后首批对英国进行大赌注的人之一,我将把ARM交易视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在2017年对投资者说道。但是在苦心经营4年之后,ARM或再次易主。

近日ARM“卖身”的消息一经传出,在全球的芯片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坊间关于买主的猜测更是从未间断。苹果、三星、台积电、高通、英伟达等均成为潜在的交易对象。而在这场角逐中,英伟达似乎胜利在望。据外媒报道,英伟达将以400亿英镑(约520亿美元)收购英国半导体IP公司ARM。双方已进入谈判阶段,预计今年夏末完成交易。不过,对于ARM来说,英伟达是白衣骑士还是野蛮人目前仍不得而知。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易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一是现在ARM股东软银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二是英伟达在所有潜在收购者中相对有实力,且对于英伟达目前的发展速度也是急需的。但是,如果收购成功,对于国内的企业负面影响较大,尤其对于一直采用ARM架构并被美国强力打压的华为海思,将产生较大影响。

几经转手

ARM诞生于被英特尔Intel x86构架统治PC的年代,最初代表是Acorn RISC Machine,这家公司创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英国剑桥。

1990年,Acorn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分割出后来的ARM公司。所以最开始的时候ARM只有12人,因母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办公室只是一间仓库。虽在成立之初经历了些许波折,但ARM(Ad- vanced RISC Machine)架构凭借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所具有的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效特点,在移动芯片领域迅速打开了市场。

不仅如此,ARM放弃了传统IDM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整合设备生产模式)的大包大揽,使众多厂商可以在其指令集内继续设计和创新。ARM公司根据芯片设计公司不同的需求和能力,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对外授权模式。ARM则通过针对 IP 授权的前期授权费 (license),包括 ARM 架构和 IP;二是根据每颗芯片售价按比例抽取版税(royalty);以及新增的软件服务来获益。

如日中天的ARM在2016年7月,被软银集团以243亿英镑的价格收入囊中,将其变为100%控股子公司。

交易完成后,孙正义一度满面春风,在多个场合表达了ARM将在接下来的物联网科技大潮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言论,“ARM是信息革命的中心,它的芯片会出现在各个地方,重新定义各类行业”。

但是,在被软银收购后,ARM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魔力,在2017年~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8.31亿美元、18.36亿美元和18.98亿美元。在研发上大量投入的同时,ARM在2017年以后的净利润也在不断下降,2015年ARM的利润为8.43亿美元,到2019年ARM的净利润仅为2.76亿美元。2019年ARM研发投入均在7亿美元以上,占总营收的40%左右。

而与此同时,软银自身也是每况愈下。财报显示,其2019年营业亏损额高达 1.36万亿日元(约合126亿美元),创历史新低,归属于软银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9615.76亿日元(约合89.73亿美元),同时,软银重金投资的项目也屡屡折戟,其中Uber 股价接连走低,WeWork 估值大幅跳水且IPO失败,有数十家公司甚至面临破产窘境。

直到今年7月,软银考虑将ARM的股份部分甚至全部出售,或者重组ARM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孙正义直言:“出售ARM将会是帮助公司改善财务状况的选择。”

一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软银实质上还是一家投资公司,ARM在软银手中相当于股票,只是短期持有和长期持有的区别,当手中资金收紧的时候,自然会成为变现的工具。

英伟达的算盘

收购ARM,英伟达或许是为数据中心业务添砖加瓦。

1993年,而立之年的黄仁勋和SUN公司的两名工程师一起创立了英伟达。黄仁勋任总裁兼CEO。

英伟达于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同年英伟达推出第一款以GeForce命名的显示核心——Ge-Force 256,并首次提出GPU概念,之后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的另一个重要的计算单元。随后英伟达在GPU领域几乎一骑绝尘。

彼时,黄仁勋提出了自己的“黄氏定律”称,英伟达的核心战略就是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一番。而在当时业界已经有了另一个更著名的定律,那就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摩尔创立的“摩尔定律”: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相比“摩尔定律”,“黄氏定律”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了2倍。

不过,英伟达却不甘寂寞,正在从显卡制造商变为人工智能变革者。这在英伟达最近一次的收购中可见一斑。

2020 年 4 月,英伟达正式完成对 Mellanox(迈络思)的并购,金额高达 69 亿美元。其史上金额最大的收购,其目的正是为了补强数据中心业务。Mellanox 成立于 1999 年,是一家网络硬件设备供应商,发家于 InfiniBand(无限宽带)技术,后来拓展到具备 RDMA 技术的以太网。收购 Mellanox 后,英伟达在数据中心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并且已经在财报中体现出来。

美国时间8月19日,英伟达公布截至7月26日的二季报,营收同比增长50%至历史新高38.7亿美元;调整后净利润13.7亿美元,同比增长79%,两项数字均高于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中心业务首次超过游戏,成为英伟达最大的业务板块。该季度,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增长167%至17.5亿美元,高过增长26%至16.5亿美元的游戏业务。英伟达的GPU起初即为游戏设计,以电脑为主市场,贡献大多数营收。近年来扩张至数据中心市场,GPU成为人工智能(AI)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在第二财季财报电话会议上,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未来的成功不在于其在芯片层面优化性能的能力,而在于推动数据中心规模计算的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ARM的CPU IP将完美地补缺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的缺失部分。英伟达 GPU 虽然计算能力强,适合 AI 的计算需求以及深度学习,但数据中心的计算不止 AI,还有很多其他任务是需要 CPU 来完成的。而数据中心都是以英特尔的X86 CPU为主,英伟达肯定不会希望核心技术掌握在竞争对手的手中。

不过对于收购ARM,黄仁勋却含糊其辞称,英伟达一直是ARM的长期合作伙伴。ARM为其自动驾驶、任天堂游戏机系统芯片等众多业务、产品提供了芯片设计。此外,英伟达还在启用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进行CUDA加速方面进行了重大投资。对于是否正在与ARM商谈收购,并没有明确表示。

收购道阻且长

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球90%的移动设备、90%的物联网设备、75%的车用影音娱乐系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32%的网络基础设施,均是基于ARM架构所开发出来的处理器或控制器。简而言之,2019年,全球有34%的处理器用的便是ARM架构。截至2020年2月,基于ARM的芯片出货量已达1600亿颗;从2016至2019年,平均每年出货量为220亿颗;在智能手机领域,ARM架构逐渐形成壁垒,几乎垄断了移动端芯片市场,市场占比超90%。

虽然对于谁将是ARM下一任持有者的猜想此起彼伏,但是英伟达的收购遭到了多方面的质疑。

ARM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瑟曾明确表示反对英伟达收购ARM公司,他说道:“收购后,对于ARM公司而言,将会是一场灾难。”

赫尔曼·豪瑟表示,ARM业务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将技术卖给任何需要的公司,卖给软银的一个可取之处就是软银不是一家芯片公司,保持了ARM的中立。ARM架构的许可方中,大部分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如果被英伟达收购,他们自然就会寻找ARM的替代品。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ARM架构之所以会被广泛应用,中立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家英国企业,几乎不受贸易形势的左右,而且它只是提供架构,自身并不做芯片,所有合作伙伴都可以利用授权创造自己的业务,对全球的企业几乎不设槛。如果英伟达收购成功,ARM的主管政府将会是美国,适用于美国的法律政策,考虑到美国对华为限制措施的升级,收购成功对于华为等国内的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

据悉,国内集成系统(SoC)有95%(超过200家)是基于ARM架构,每年相关芯片放量约100亿,2006年至2017年中国合作商的市场放量规模增长140倍。目前,ARM在IP市场份额超过40%,在手机芯片的IP市场份额超过90%。

不过,一位美股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类似于这种跨国、大型并且涉及到高科技企业的并购,除了具备资金实力,如何获得当地政府以及各国反垄断机构的批准才是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在此之前,2019年,高通曾计划以44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恩智浦是一家荷兰公司,恩智浦的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芯片、移动支付芯片和微控制器供应商。但这其收购案,未获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欧盟反垄断机构也介入调查,最终流产。

对于收购ARM的传闻,记者分别向ARM以及英伟达方面联系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双方均未作回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