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神坛对联大全(神坛对联大全七字)”,今天小编就神坛对联大全(神坛对联大全七字)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化、文化,以文来化人为上。
可我自己何止是对传统文化浅尝辄止,坦白交待就是:一直心向往之,实在孤陋寡闻。除了买一些中华书局“传统文化经典书目”,并让其长期睡在书架起装饰作用外,其他就是喜好屯一点旧版的古典小说来附庸风雅。至于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真是几乎没有留存多少墨点,的确寒酸无知到家了……
所以聊的话题,无从谈高度,只是从自己零敲碎打歪学偷听来的一丁点皮毛,只是感觉传统文化或国学离自己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可能它们是我们不易察觉,但又跬步不离的精神状态、文化沉淀的原点吧。当然,它既不是用来捧杀的万宝书,也不是直接盈利的神算册,更不是《四书五经》《周易八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几本书,或者几张古画草方,几套汉服唐装,几声古琴悠扬,几招茶艺展示,几片陶瓷荧光,几句吟诵念唱,几座孝道族谱的碑文。总觉得吧,凡是割裂单拎的都代表不了全部,凡是杂糅的都无法显露其魅力。比如为了臆想的形式,而组织一个“洗脚活动”,用这种仪式来唱感恩的样板戏,这就有点留着象征性的“小辫子”来折腾的意味了。所以有人就开玩笑说,国学是鉴定伪道统的专业工具。
而当国学删简就繁走下神坛,款步来到人间,化成了日常烟火中的市井气息、通俗易懂的常识,且不去设置什么级别、宗派,似乎才能绵延子嗣以长久。所以大可不必有压力,没有谁逼你要继承衣钵,也不是说龙的传人就必须有一口倍标准的北京腔,毕竟文化基因也是基因的一部分,咱耳濡目染的早已是生活化了的文化,可谓高端与世俗兼容并蓄,浑然天成。
就如同认可接受我文化的均可被包容融合进这个大家庭;那么国学是什么?无非隐于世,凡是属于这种思想文化的,可固民心、可启民智的就好,不争名分也罢?同时,既然从每个时期每个朝代来看,它们都有对当时“国学”范畴的解释,那么国学就应是鲜活常新的,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而作为国学的载体之一,经典读物过去有,现在也在极力打磨待产,至于什么时候适合接触那些经典,那就得看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和个体理解程度了,反正你让小学生读经是够呛,自然发挥、善意引导就好。只是,别妄想用传统药方治愈现代之病。田园牧歌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我们就是浅薄地认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其传达的智识情感,指引我们能够美美哒的、有态度的、好好的生活!
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脚,看到儒家的“仁”,就感受到爱正义;看了《易经》,想想我们也是讲逻辑的,所以国学站在这片热土之上,以热辣诱人、鳌头独领的“中国风”,让人感知到了文化软实力的磅礴伟力和弥足珍贵。并且,也许通过一个园林,让你在时光与建筑的相映成趣中,体味融合的韵味;通过一本《传家》,感受到传统文化浸润进生活的点滴智慧与浪漫;通过汉字、成语和诗词等释义,感受“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的意境。对,国学本来就以一种美学诗意的生活方式,妥帖地伴你左右。她不需要你刻意造作复制,也不需要你只是博闻强记,更没有明法立约让你严格遵守,它只是一种“根”,让你无论身处何地,就是有一种下意识的冲动——即便身处美帝,该种菜时,就掀翻了草坪种菜;过年了,人在天涯海角,也照样贴对联吃团圆饭——那个文化脉络是摆脱不掉的,它如影随形。
无论你瞧不瞧得起它,它总是你的一部分,与三句不离屎尿屁有隔阂,却在你安身立命时画好了基本坐标。